作者:尹传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2-28
选择字号:
一个顿悟与一次科学观的革命
——纪念《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50周年暨库恩诞辰90周年

托马斯·库恩


 ■尹传红
“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自2003年1月开始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至今共出版了16种,其中译著13种,著作3种,包括: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柯瓦雷《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劳斯《知识与权力》、伊德《让事物说话——后现象学与技术科学》、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克拉夫《科学史学导论》等。
 
编者按:1962年,托马斯·库恩所著《科学革命的结构》横空出世,旋即引发了巨大的震撼和纷争,成为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在这部名著问世半个世纪之际,重新设计的“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推出了包括该书第四版在内的多部库恩著作,以志纪念。本报刊出相关介绍和访谈文章,表达我们的敬意和祝贺。
 
当今时代,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圈子”之外,了解托马斯·库恩的人甚少;知晓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或者真正读过它的人,恐怕也并不多。然而,对于“范式”、“范式转换”这类用语,几乎没有人会感到陌生。事实上,这些库恩著作的核心字眼(理念)已然走出书斋,“俗”到了大众文化之中,乃至穿插于美国的一幕滑稽剧里——
 
一只雏鸡破壳而出,环顾四周,啾啾叫道:“哎呦,范式转移了!原来这就是范式转移啊!”库恩著作的社会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1947年夏季25岁的库恩
 
2012年,适逢库恩诞辰90周年和《科学革命的结构》问世半个世纪,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这部名著的50周年纪念版,其封底印有如下一段文字:“一本好书或许能改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而一部伟大的书,则会改变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实际上会变成我们日常思维的一部分。”
 
所有这一切,或许都可以追溯到1947年夏季,令库恩难忘的一个顿悟。
 
当时,正在哈佛大学准备物理学博土学位论文的库恩,受时任校长詹姆斯·B.柯南特之邀,为其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课《论理解科学》作一个力学史案例研究。25岁的库恩十分珍惜这个做助教的机会——那是他第一次接触科学史并从事相关工作。他决定从阅读亚里士多德的文本入手,寻找以前的信念是什么。
 
读着读着,疑问来了: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重要建树的亚氏,“那特有的才能为什么一旦用到运动问题上就一败涂地呢?他怎么会对运动问题发表那么多明显荒谬的论点呢?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这种错误观点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后继者这么长久地认真对待呢?我读得愈多,就愈感困惑。亚里士多德当然会犯错误,对此我并不怀疑,但是,怎么能想象他会错得那么离谱呢?”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库恩沉思着这个谜一般的问题,将视线转向宿舍窗外的葡萄架和它投在窗上的阴影。就在此时,“我脑中的碎片突然以新的方式排序、组合在一起。我惊呆了。”他一下子领悟到,亚氏赋予其基本概念的含义,与现代物理学全然不同。其实,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阅读那些他一直苦苦攻读的文本,从而理解有关的入门途径。领会了这种新“读法”,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已学会以亚氏的视角考虑问题,“许多明显的荒谬也不见了”。
 
阅读亚氏所得的教训,使库恩也明白了应当怎样去读波义耳、牛顿、拉瓦锡、道尔顿、玻耳兹曼和普朗克等人的书,并认识到,文本可能有多种多样的解读方法,拿现代最易于理解的方式用到过去,往往不合适。
 
库恩自信,他那种解读文本并找到其意义的才华,在发现隐藏在背后的概念结构时派上了用场。而与柯南特一起工作,也使他第一次相信,历史研究会产生出对科学研究之结构和功能的崭新解释。学期结束的时候,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如他后来所言:“我自始自终的目标是从历史中研究哲学……我想教会自己足够的科学史知识,使自己立足于科学史,从而进行哲学研究。”也就是说,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相结合,以科学史的案例研究为基础来理解科学、从事科学哲学研究。
 
范式一改变,世界也随之改变
 
此时,库恩已从根本上破除了关于科学的本质和它所以特别成功之理由的许多基本观念,《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在他心中也有了雏形。随后从事的科学史教学工作及受邀所作的一系列讲演,又促使他对自己初步形成的新科学观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思考。
 
尤为关键的是,1958~1959在斯坦福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度过的那一年,库恩十分意外并且特别惊讶地注意到,社会科学家们对于合理的科学问题和科学方法的本质,竟有如此之多和如此之大的显著分歧。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使他怀疑,自然科学家们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否就比他们社会科学界的同事们的答案更明晰、更坚实。“我尝试着寻找那种分歧的根源,这使我认识到了后来我称之为‘范式’(paradigms)的东西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我所说的‘范式’,是指那些得到普遍承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期内为实践者共同体提出典型的问题和解答。一旦我的疑难冰释,这篇论著的草稿就迅速地脱笔而出了。”
 
1959年6月,库恩为一个学术会议提交了一篇论文——《必要的张力》,第一次引入了范式的概念。过后不久,他又应邀为《国际统一科学百科全书》撰稿,遂想到以极其浓缩和纲要式的形式(因成书有篇幅限制)表达他新的科学观,向旧科学观念发起全面的挑战。《科学革命的结构》就此诞生。
 
在这部里程碑式的惊世之作中,库恩对科学发现的过程和科学运行机制进行了社会学分析,对通常所言的科学的“累积”特性和持续进步提出了质疑,并阐释了一系列有别于传统看法的新观点。他把常规科学表征为一种以范式为特征的解谜活动,认为科学的进步是循环式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如下——
 
起先,是具有一个由特定科学实践形成的范式和包括特定学科在内、致力于解谜的常规科学;随后,是出现一种严重的、无法以现有世界观加以解释的反常现象,由此危机爆发并不断持续;接着,一项新的科学成就诞生,重新指导研究,并被奉为新一代的范式(这种现象就是“范式转换”),危机因而得以平息。这种不连续的变化构成了科学革命。或者说,科学革命的结果是一种新范式的诞生。
 
在库恩看来,范式一改变,这世界本身也随之改变了。换言之,接受一个新范式的科学家会用跟往前不一样的方式来看这个世界。即在革命和范式转换过程中,新、旧思想及主张不仅在逻辑上不相容、缺乏共同的标准与尺度,因此无法做出严格的比较和检验,而且即便是同样的用词,其真实含义也已改变。这便是所谓的“不可通约性”。
 
尽管争议多多甚至一度还曾遭到近乎“围剿”式的抨击(同时对“范式”一词的误解和滥用亦十分普遍),但《科学革命的结构》所带来的科学观上的一次深刻革命,渐渐地还是得到了学界公认。这部现代思想文库中极有启发性的经典名著,俨然成为新时代科学哲学的“圣经”;其影响所及,已延伸至社会文化的多个层面,并促使许多新兴研究领域的出现。
 
《中国科学报》 (2012-12-28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